为应对全球气候紧急状况,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需求也在增加, 其中包括电动汽车及为其提供动力所需的电池。非洲已成为争夺电池金属的最新前沿阵地之一,有“白色黄金”之称的锂也位列最抢手的商品。

Downloads

全球见证对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刚果(金))境内三个新的锂矿场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非洲大陆的锂矿抢夺战远不能实现“公正的能源转型”,反而有可能助长腐败以及其他各种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问题。

这些案例表明,随着锂矿抢夺战的升温,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面临着实打实的风险。电动汽车(EV)革命所需的矿产供应链本应惠及生产国。否则,腐败可能在供应链中滋生,无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甚至让民众利益和环境受损。消费国的电池制造商、汽车公司和政策制定者必须确保电池矿产供应链受到严格审查,以排除腐败和其他ESG风险。

在锂加工和电动汽车电池制造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全球领先优势。为应对这一局面,西方领导人热衷于确保本国能获得电池金属,同时宣称需要“可持续”的供应链。

然而,消费国政府还需要出台更强有力的关键矿产政策,以确保采矿能惠及南半球民众。根据欧盟提出的《关键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简称CRMA),欧盟将选择可受益于快速通道和融资渠道的“战略项目(STRATEGIC PROJECTS)”,并将与更多第三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STRATEGIC PARTNERSHIPS)”。但《关键原材料法案》受到了非政府组织的批评,他们认为这可能会“加剧侵犯人权和土著权利的行为,增加环境风险,破坏第三国发展,绕开民主参与”。非政府组织在一封公开信中呼吁《关键原材料法案》“确保有效的社会、环境和治理保障,并为资源丰富国家的当地社区、土著居民和公民社会提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

欧盟的《电池法规》(Battery Regulation)将要求电池制造商对其矿产供应链进行人权和环境尽职调查,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成员国执行该法规的力度。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和中国等其他主要消费国的关键矿产政策几乎没有规定企业有以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方式采购电池矿产的义务。就目前而言,各国政府似乎基本上满足于让采矿业以自愿标准和认证计划的形式进行自我监管。

锂产业目前出现的问题需要非洲和北半球的政策制定者以及企业共同应对。请在下方下载我们完整的《政策简报》。